张瑞王番、王承绪教授主编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书分古代、近代、现代三卷,共150余万字,堪称一部高水平的宏篇巨著。这部书凝集着老中青三代中外教育史工作者五年多辛勤劳动的成果,可喜可贺!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一种通用的方法。然而比较学的构建并运用不同学科门类却是百余年来的新发展,如:比较哲学、比较文学、比较法学、比较经济学、比较心理学、比较教育学……等等,均已逐渐成熟。中外教育史的比较研究,也曾有人做过尝试,如本世纪初黄绍箕的《中国教育史》曾作过中西教育史比较的尝试,80年代陶愚川的《中国教育比较研究》也穿插着若干中外教育史比较的内容,只不过是零散的、片断的,尚未进入系统化、整全化的研究阶段。因此,《中外教育史比较史纲》的编著和出版,无疑是将中外教育发展史的比较研究推进一个新阶段,成为一个独立研究的新领域。
对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作比较研究,其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其难度又是极大的。首先要认定“可比性”,接着要选定“比较点”,还要明确“参照系”。《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的编著者经过反复研讨,确定了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指导,“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立足当今,回溯历史”,“以史为经,问题为纬”,“纵横比较,横向为主”。并实事求是地提出“有所侧重,不求全备”,从而体现出“融会中外,贯通古今”的基本特色。这本身就标志着这部著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也显示出编著者的学术功力和创造性。
阅读这部书,可使我们获得多方面的教益。
第一,这部著作以丰富可靠的事实和文献资料,通过比较,阐明古代的东方是世界文化教育的发源地,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东方,中国是世界东方较早创立文字、产生学校教育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为人类古代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伟大民族,中国教育是具有重人文、重伦理道德的独特传统的古代教育。这对于进一步打破欧洲中心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揭示了中国和西方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历史过程和道路不同,其文化教育的发展也显示出极大差别。中国不是由落后民族的入侵而引起骤然变化,也没有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出现分裂,而是以当时文明程度最高的华夏诸族,向四周扩展,最后为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其文化教育不仅未遭破坏,反而出现一次巨大的飞跃,创造了世界第一流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教育传统。而西欧的封建化进程正是由所谓“蛮族”分别建立大大小小的王国,最后借助基督教会的权威完成的。伴随着这一过程而出现的不是文化教育的高涨,而是人们公认的“黑暗时期”。这一结论,早为恩格斯科学地作出了结论,他说:“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且失掉文明的城市。其结果正如一切原始发展阶段中的情形一样,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可惜的是,这一明确而权威性的科学结论,至今还有不少人不承认或不想承认,也有不少人竟然淡忘了。通过中外教育史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重温这一结论,而且以更充实的史实印证了这一结论,丰富了这一结论的内涵。
第二,这部著作以同样的丰富可靠的事实和历史文献资料,通过比较,告诉我们另一个历史结论。在人类从封建制向资本主义转变的进程中,西方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更辉煌的资本主义近代文明,出现了一批有世界影响的伟大教育家,提出了丰富多彩的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创立了更为科学进步的教育制度。而中国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夜郎自大、不思进取,逐渐从世界文明的顶峰跌落下滑,终于至19世纪中叶以后,陷入被动挨打,不堪一击,国运难保,民生凋敝,文化教育腐朽衰败的境地。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剧,也是中国教育的不幸。尽管不少仁人志士披荆斩棘、呕心沥血,提出“师夷之长技”,采取“中体西用”的对策,终难摆脱困境。这段历史也是不得不承认,更是不能淡忘的。读一读这部书,也可以强化这种认识,增强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历史是一面镜子,历史比较可能成为一面更具备立体感的镜子,发挥借鉴功能也许更真切,更多角度。中外教育比较史与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相比,毫无疑问地为人们考察、认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角度或难度。从书中为我们提出的问题,展示的历史事实以及作出的评述和分析,都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上的教育现象。无论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其是非、长短、优劣、正误在比较中才能得到确认,而且这种确认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才能更加真切,从而减少或避免孤立的、静止的作出武断、片面的结论。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各国之间教育的交流空前频繁、相互学习和借鉴更为必要,更加迫切,也就更加需要拿起镜子,及时地照一照,保持清醒,防止走形。我相信读一读这部著作可以起到经常照镜子的作用。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